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二十一、结膜囊冲洗法
二十二、无菌技术操作法
二十三、换药法
二十四、口罩的使用法
二十五、洗手法
二十六、穿脱隔离衣法
二十七、严密隔离
二十八、保护性隔离
二十九、胸腔穿刺术
三十、腹腔穿刺术
三十一、腰椎穿刺术
二十一、结膜囊冲洗法
【目的】
清除结膜囊内的分泌物、异物,特殊检查前洗眼以及化学性烧伤后的紧急冲洗,眼科手术的术前常规准备。
【用物准备】
洗眼壶、生理盐水、受水器、消毒棉签、消毒眼垫、消毒眼睑拉钩。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头向冲洗侧倾斜,将受水器紧贴于待洗眼一侧的颊部,由病人自持。
2.操作者左手分开病人上下眼睑,右手持洗眼壶,距眼球10~15cm ,冲洗时先将水流冲于颊部,然后再移至眼部,进行结膜囊冲洗,距离由近至远以增大水的冲力。
3.嘱病人将眼球向各方向转动,并将上下眼睑翻开,使结膜囊各部分充分暴露,彻底清洗。
4.冲洗后用消毒干棉签擦净眼睑及面部冲洗液,取下受水器,必要时覆盖眼垫。
【注意事项】
1.洗眼时,要防止洗眼壶触及眼睑、睫毛,以免污染洗眼壶。
2.洗眼壶冲洗时不宜过高或过低。
3.对眼球有伤口的病人,勿行冲洗,以防眼内容物脱出,但要对眼睑周围皮肤进行擦洗、消毒,动作要轻,切忌加压。
4.眼睑肿胀或儿童以及不合作者可用眼睑拉钩分开上、下眼睑再行冲洗。
5.角膜的感觉极为敏感,冲洗的水流切勿直接冲于其上。
6.冲洗液要保持适宜的温度,一般以35~40℃为宜。
二十二、无菌技术操作法
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法
【目的】
用于取用和传递无菌物品
【用物准备】
持物钳或持物镊、持物钳罐、消毒液。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检查无菌持物钳包有无破损、潮湿,包外灭菌指示胶带是否变色、书写是否规范,在灭菌有效期内。打开无菌包后检查灭菌指示卡是否变标准色,并取出持物缸置于治疗台面上;同时在灭菌指示胶带上注明开包日期和时间,粘贴于镊缸口缘下2cm处。
2. 取放持物钳时,前端闭合向下,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用后立即放入容器内。
3.取远处物品时,应当连同容器一起移至物品旁进行操作。
4.无菌钳(镊)使用时不能低于腰部。
5.无菌持物钳(镊)不能用于换药及消毒皮肤,不可夹取未灭菌的物品,不可夹取油纱布(条、球)或有色消毒棉球。
6.打开包后的干持物筒、持物钳使用的有效期≤4小时。
7.持物钳及容器,应每周清洁、灭菌1次,并更换消毒液。使用频繁的科室应每日消毒1次。使用干燥的持物钳及容器应每8h更换1次。污染或可疑污染的无菌持物钳应重新灭菌。
【注意事项】
衣帽整齐、修剪指甲、规范洗手、戴口罩。
二、无菌包的使用法
【目的】
使无菌包内物品保持无菌。
【用物准备】
无菌包、无菌持物钳及容器。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检查无菌包的名称、有效灭菌日期、包外化学指示胶带颜色变化情况,包布干燥、完整、系带严紧方可使用。
2. 缠好系带放在包布边下,自包布外角、右角、左角、近侧角的顺序打开,若双层包裹的无菌包,内层无菌巾使用无菌持物钳打开。
3. 检查包内灭菌指示是否变标准色。
4. 用无菌持物钳夹取物品,包内未用完物品按原折痕包起扎好,在灭菌指示胶带上注明开包日期、时间,粘贴于无菌包封口处,超过24h不能使用。
5. 包内物品一次全部取出时,可将包托在手中打开,另一手将包布四角抓住,使包内物品妥善投置于无菌区域内。
【注意事项】
衣帽整齐、修剪指甲、规范洗手、戴口罩。
三、铺无菌盘法
【目的】
将无菌治疗巾铺在洁净、干燥的治疗盘内,设立无菌区域,放置无菌物品。
【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治疗巾、无菌持物钳及容器。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洗手,戴口罩,剪指甲。
2. 擦治疗盘。再洗手。
3. 双手捏住双层无菌治疗巾一边外面两角,轻轻抖开铺于治疗盘上。
4. 双手捏住无菌巾外面上层两角,将上层成扇形折叠于远端,开口边向外。
5. 放入无菌物品后,展开扇形折叠层,盖住物品,上下层边缘对齐。将开口处向上反折两次,两侧边缘向下反折铺好备用。
6. 记录铺盘日期及时间。
【注意事项】
1.治疗盘必须洁净干燥、无菌巾避免潮湿。无菌盘底巾应为2层。
2.铺巾使不可触及无菌面,不可跨越无菌区。
3.覆盖无菌巾时对准边缘,一次盖好,避免污染。
4.无菌盘有效时间为4h。
四、无菌容器的使用方法
【目的】
盛放并保存无菌物品,保持已经灭菌的物品处于无菌状态。
【用物准备】
无菌器械盒、无菌罐、贮槽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洗手,戴口罩,剪指甲。
2. 打开无菌容器盖,内面朝上放置或拿在手中,取用物品后立即盖严容器。手不可触及容器的内面及边缘。
3. 无菌持物钳不可触及容器边缘。
4. 手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
5. 打开容器时,避免手臂跨越容器上方。
6. 从槽中取物时,应将盖子完全打开,避免物品触碰边缘而污染。
【注意事项】
1. 无菌容器打开后,须记录开启的日期、时间,有效使用期为24小时。
2. 无菌容器应定期灭菌消毒。
五、取用无菌容液法
【目的】
保证无菌溶液取用时不被污染。
【用物准备】
无菌溶液、无菌持物钳及容器、无菌棉签、消毒剂、贮槽、污物碗。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洗手,戴口罩,剪指甲。
2. 擦净瓶口及瓶体,核对标签上药名、浓度、剂量、失效期等,检查瓶盖是否松动,瓶身有无裂痕,吴军溶液有无变质、沉淀、变色、混浊等。
3. 从贮槽内夹取无菌弯盘,手托底部放于操作台上。
4. 启开铝盖,用拇指、示指或用双手拇指于标签侧翻起瓶塞,用消毒液棉签消毒瓶口。拉出瓶塞,标签朝上,倒出少量溶液冲洗批港口,再由原处倒出适量溶液至无菌弯盘内。
5. 及时盖好瓶塞,用消毒棉签消毒瓶口,注明开瓶容器及时间,已打开的溶液有效使用时间是24小时。
【注意事项】
1.不可将无菌物品或非无菌物品伸入到无菌溶液瓶内蘸取或直接接触瓶口倒液。
2.倒出的无菌溶液不可倒回瓶内。
六、戴无菌手套法
【目的】
执行某些无菌操作或接触某些无菌物品时,须带无菌手套,以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用物准备】
无菌手套包。
【操作方法及程序】
(一)戴无菌手套法
1. 取下手表,规范洗手;检查并核对无菌手套外的号码、灭菌有效期,检查有无破损、潮湿。
2. 将手套袋平放于清洁干燥的桌面上打开,取出滑石粉包涂擦双手,两手同时掀开手套袋开口处分别捏住两只手套的反折部分取出手套。
3. 将两手套五指对准,先戴一只手,再以戴好手套的手插入另一手套的反褶内面同法戴好。
4. 双手对合交叉,调整手套位置,将手套的翻边扣套在工作服衣袖外面。
5.
(二)脱手套法
1. 脱手套时,一手捏住另一手套腕部外面,翻转脱下,再将脱下手套的手插入另一手套内将其往下翻转脱下。
2. 将用过的手套放入医用垃圾袋内。
【注意事项】
1.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外面,戴手套的手不能触及未戴手套的手及手套的里面。
2.手套破裂或污染,立即更换。
3.脱手套时勿使手套外面(污染面)接触到皮肤。
二十三、换药法
【目的】
1. 更换伤口敷料。
2. 保持伤口清洁,促进伤口愈合及舒适。
3. 做好伤口和敷料选择。
4. 远方、控制伤口感染。
【用物准备】
无菌幻药包、敷料、棉球、持物缸、持物钳或镊子、弯盘、胶布、绷带、无菌生理盐水、碘伏消毒液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规范洗手、戴口罩。
2. 核对医嘱,评估伤口,选择敷料,洗手,准备用物。
3. 遮挡病人,暴露换药部位。
4. 打开换药包外层,戴无菌手套。
5. 打开换药包内层,查看包内灭菌指示卡变色是否达标准色,夹取换药用品。
6. 揭开绷带或外层敷料。
7. 用无菌镊子取下内层敷料,放入弯盘内;若内层敷料与创面粘连较紧,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湿后再揭开。
8. 观察伤口情况,按污染伤口由外向内用碘伏消毒液棉球消毒伤口周围皮肤2遍(范围≥15cm)。
9. 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伤口,亦可用3%双氧水清洁伤口。
10. 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并胶布妥善固定。
11. 进行卫生宣传,并讲解注意事项。
12. 协助病人整理衣物及床单位。
13.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利器等。
14. 操作完毕去除手套,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1.保持敷料干燥,敷料潮湿时,必须立即予更换。
2. 包扎伤口时,要保持良好血液循环,不可固定太紧,包扎肢体时从身体远端到近端,促进静脉回流。
3. 手术后遗留于皮肤的消毒药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胶布留下的痕迹可用汽油或松节油擦拭。
4. 保持双手持镊法,左手镊相对无菌,右手镊接触伤口。接触病人的镊子不得直接接触敷料,敷料不能过湿。
5. 换药时,应按照从清洁、污染、感染、特殊感染的原则进行,避免交叉感染。
二十四、口罩的使用法
【目的】
保护病人及工作人员,避免相互传染。防止飞沫污染无菌物品或清洁物品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洗手。
2.拿口罩外面上方,用口罩罩住口鼻,系带在头部或耳后及颈部打活结。
【注意事项】
1.使用口罩应遮住口鼻,不可用污染的手接触口罩。用毕立即取下,污染面向内折叠放入清洁口袋内,不应挂在胸前。
2.使用纱布口罩4~8h应更换,口罩潮湿应立即更换;使用一次性口罩不得超过4h。
接触严密隔离的病人应每次更换口罩。
二十五、洗手法
【目的】
洗去污垢、皮屑及暂存细菌,减少将病原体带给病人、物品及个人的机会。每次护理病人前后、执行无菌操作、取用清洁物品前及接触污物后均应洗手。
【用物准备】
肥皂液或肥皂、毛巾(纸巾或暖风吹手设备)、流动自来水及水池设备。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洗手前取下手表,卷袖过肘。
2.打开水龙头,湿润双手。
3.取无菌肥皂液或洁净肥皂。
4.双手揉搓使肥皂起末,注意指尖、指缝、指关节等处,范围为双手、手腕及腕上10cm。搓洗时间不少于10s。洗手顺序,按下六部洗手法进行:
⑴掌心对掌心搓擦;
⑵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
⑶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
⑷两手互握互搓指背;
⑸拇指在掌中转动搓擦;
(6)指尖在掌心摩擦。
5.流动水冲洗干净。
6.擦干或烘干双手。
二十六、穿脱隔离衣法
【目的】
保护病人及工作人员,避免交叉感染及自身感染;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用物准备】
隔离衣、衣架,刷手及消毒双手用物。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穿隔离衣
⑴洗手,戴口罩帽子,取下手表,卷袖过肘。
⑵手持衣领取下隔离衣,两手将衣领的两端向外折,使内面向着操作者,并露出袖子内口。
⑶将左臂入袖,举起手臂,使衣袖上抖;用左手持衣领。同法穿右臂衣袖。
⑷两手持领子中央,沿着领边向后将领扣扣好,再扣好袖口。
⑸解开腰带,将隔离衣的一边渐向前拉,直到触到边缘后用手捏住,同法捏住另一侧。双手在背后将两侧边缘对齐,向一侧折叠,以一手按住,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压住折叠处,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再回到前面打一活结。
(6)双手置胸前。
2.脱隔离衣
⑴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
⑵解开两袖口,在肘部将部分袖子塞入工作服衣袖下,使两手露出。
⑶刷手,消毒双手,擦干。
⑷解开领扣,左手伸入右侧袖口内拉下衣袖过手,再用衣袖遮住的右手在衣袖外面拉下左手衣袖过手,双手轮换握住袖子,手臂逐渐退出。
⑸用右手自衣内握住肩缝,随即用左手拉住衣领,使隔离衣外面向外两边对齐,挂在衣架上。
(6)不再穿的隔离衣将清洁面向外卷好,投入污衣桶。
【注意事项】
1.穿着隔离衣不得进入其他病区。
2.保持衣领清洁,扣领扣时袖口不可触及衣领、面部和帽子。
3.隔离衣每日更换,如有潮湿或污染,应立即更换。
4.隔离衣长短合适,有破损及时修补。
5.隔离衣挂在半污染区,清洁面向外;挂在污染区,则污染面向外。
二十七、严密隔离
【目的】
对某些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对其飞沫、分泌物和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经空气、水、直接接触等途径向外传播。
【用物准备】
帽子、口罩、隔离衣、隔离鞋、乳胶手套、消毒液、紫外线灯、手消毒液。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病人住单人病室,关闭通向走廊的门窗。
2. 接触病人必须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裤和隔离鞋,必要时戴橡胶手套,接触病人后消毒双手。
3. 病人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及一切用物应严格消毒处理,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污染敷料装袋标记后焚烧处理。
4. 病室每日用消毒液喷雾消毒1次,也可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
二十八、保护性隔离
【目的】
为防止易感者受环境中的微生物感染而进行的隔离。
【用物准备】
隔离衣、帽子、口罩、乳胶手套、拖鞋、紫外线灯。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设专用隔离室,病人住单间病室隔离。
2. 凡进入室内应穿戴无菌的隔离衣、帽子、口罩、乳手套和拖鞋。
3.接触病人前后及护理另一病人前应洗手,更换隔离衣、帽子、口罩、乳手套和拖鞋。
4.凡患呼吸道疾病或咽部带菌者,均应避免接触病人。
5.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能带入隔离区。
6.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并通风换气。
7.探视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二十九、胸腔穿刺术
【适应症】
1.大量的胸腔积液或积气,穿刺抽出液体或气体以减轻其对肺或大血管的压迫,改善呼吸或循环障碍。
2.胸腔积脓时抽出脓液,减轻中毒,防止脓胸的进一步发展,并可对脓液进行检查如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治疗。
3.抽出胸腔积液进行化验明确其性质以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4.通过胸膜腔穿刺向胸膜腔内注入药物(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粘连剂等)以行局部治疗。
【禁忌症】
1.有严重出、凝血倾向,血小板明显减少或用肝素、双香豆等进行抗凝治疗者;
2.大咯血、严重肺结核及肺气肿等;
3.不能合作的病人也相对禁忌,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剂或行基础麻醉后进行胸膜腔穿刺。
【用物准备】
1、术者应认真体检和备齐穿刺物品。将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局麻药物、治疗用药和胸穿包携至操作地点。胸穿包一般要求含有带橡皮管的胸膜腔穿刺针(16号或18号)、血管钳、纱布、弯盘、孔巾、7号针头、10ml及50ml(或更大)的注射器、标本试管。另须准备较大容量的容器盛放积液。
2、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交代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签署穿刺同意书。对于精神紧张者,可于术前半小时给地西泮10mg或苯巴比妥30mg或可待因0.03g等以镇静止痛。剧烈咳嗽者可给予止咳剂如氨酚待因。
【操作方法及程序】
1、体位与穿刺部位的选择:
①胸膜腔穿刺抽气取仰卧高坡位或半坐位,穿刺点应选择叩诊为鼓音或听诊呼吸音降低最明显的部位,多取锁骨中线第2肋间,也可选第三肋间。(此处自肋间隙中点进针)。
②胸膜腔穿刺抽液体可取反向骑跨坐于靠背椅上,上肢屈肘交叉置于椅背,前额伏于前臂上。病情不允许久坐者,可取仰卧高坡位,病侧稍向前,患侧前臂上举抱于枕部,显露胸部后外侧。穿刺点应选择叩诊为实音或听诊呼吸音降低最明显的部位,一般常取肩胛下角线第7~9肋间,腋后线第7~8肋间,腋中线第6~7肋间,腋前线第5肋间。
③对于包裹性积液和局限性积气,须结合X线或B超定位穿刺点。
2、按上述方法摆好体位,确定穿刺点(如之前已有影像学定位,穿刺前最好通过查体等方法再次确认下穿刺部位)。
3、操作者先戴口罩、帽子,穿刺点周围常规皮肤消毒(范围至少15cm),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4、用2%利多卡因在穿刺点肋间下一肋上缘进针自皮肤至胸膜壁层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以免损伤肋间血管和神经;麻醉过程中边进针边回抽,拔针前可试探性刺入胸腔抽吸少许积液或积气,作为胸腔穿刺深度的参考。
5、用16或18号胸穿针,针座接乳胶管,用血管钳将乳胶管夹闭。术者用一手示、中指固定穿刺处皮肤,另一手持胸穿针先刺入穿刺点皮下,再沿肋骨上缘按局部浸润麻醉的路径缓慢刺入,当穿透壁层胸膜时可有突然落空感。助手将乳胶管末端接排空的50ml(或更大)的注射器,松开夹闭乳胶管的血管钳即可抽液。注射器吸满后,必须先用血管钳夹闭乳胶管,才能卸下注射器将液体注入试管或其它容器(气体则排入大气中),排空后再接上乳胶管,再松开血管钳。如此循环操作反复抽液,以防止外界空气进入胸腔。抽液(气)用三通接管则较简便,但术者必须认清开关控制方向,最好先作预试,并应准确操作。
6、抽出液体应详细记录数量、色泽、浑浊度等,并留取标本送检。
7、胸腔穿刺抽气操作同前,用注射器反复抽气,以使病人呼吸困难缓解,或用气胸箱测压抽气。
8、穿刺抽吸完毕,夹闭乳胶管,拔除穿刺针,压迫穿刺点片刻(1~2min),局部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以胶布固定,嘱病人静卧休息。
五、术后处理
术后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有无气胸、血胸、肺水肿及胸腔感染等并发症。
【注意事项】
1、胸腔穿刺前阅读胸部X片等影像学检查资料,严防穿刺错左、右侧。
2、操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剧痛、昏厥等胸膜过敏反应;或出现连续性咳嗽、气短、咳泡沫痰等现象时,立即停止抽液,并皮下注射 0.1%肾上腺素 0.3-0.5ml,或进行其他对症处理。
3、一次抽液或抽气不应过多、过快,诊断性抽液,50-100ml即可;减压抽液或抽气,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两次抽吸的间隔时间一般为5~7天,积液量大时可每周2~3次;如为脓胸,每次尽量抽尽。疑为化脓性感染时,助手用无菌试管留取标本,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检查瘤细胞,至少需100ml,并应立即送检,以免细胞自溶。
4、严格无菌操作,操作中要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始终保持胸腔负压。
5、抽气超4000未尽时应考虑为交通性气胸,做闭合式排气
6、应避免在第9肋间以下穿刺,以免穿透隔肌损伤腹腔脏器。
7、恶性胸腔积液,可注射抗肿瘤药或注射硬化剂诱发化学性胸膜炎,促使脏层与壁层胸膜粘连,闭合胸腔,防止胸液重新积聚。具体方法是于抽液500-1200ml后,将药物加生理盐水20-30ml稀释后注入。推入药物后回抽胸液,再推入,反复2-3次,拔出穿刺针覆盖固定后,嘱病人卧床2-4小时,并不断变换体位,使药物在胸腔内均匀涂布。如注入药物刺激性强,可致胸痛,应在术前给强痛定等镇痛剂。
8、术后严密观察有无气胸、血胸、肺水肿及胸腔感染等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
①气胸:为最多见的并发症。最常见的原因是刺破脏层胸膜或穿刺装置漏气,穿刺过程中病人咳嗽亦可引起。穿刺前后应仔细查体,一旦怀疑气胸,即应行X线检查。如果损伤肺引起的气胸较重,影响病人通气功能或张力性气胸,应安置胸膜腔闭式引流管。
②出血:轻微的胸膜腔出血并不少见,故第一管不宜做细胞计数检查。损伤肋间血管或胸内较大血管,可见明显出血。若穿刺液开始清澈,以后变为血性,应怀疑损伤引起出血。此时处理措施可为:①立即停止穿刺;②向病侧卧。③观察病员脉搏、血压、每小时1—2次,如4小时后无变化,即可延长观察时间。④以后仍可继续抽胸水。
③咯血:大咯血罕见。若穿刺针刺入肺并损伤肺血管,或进入炎症区域,可造成咯血。牢记勿进针过深可预防。
④心动过缓和低血压:胸膜腔穿刺时偶尔发生心动过缓,应有一助手观察脉搏。若病人感到软弱无力或出虚汗,要立即停止穿刺,让病人平卧。几小时后可以再穿,大多数不会再发生低血压。
⑤肺水肿:抽出胸腔积液或气体,使肺迅速复张,可以发生相应部位的肺水肿。
肺压缩持续3天以上,可发生此症。此种肺水肿一般预后良好,3~4天内即自行消退。大量胸腔积液的病人如采取分次抽液,一般不会发生肺水肿。
三十、腹腔穿刺术
【目的】
1.抽取腹水进行化验检查,明确腹水的性质,协助诊断。
2.放出适量的腹水,减轻腹腔的压力,缓解压迫症状。
3.腹腔内注入药物,达到直接治疗和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
【用物准备】
1.常规消毒治疗盘1套。
2.腹腔穿刺包内有弯盘、治疗碗、小药杯、止血钳、组织镊、5ml注射器、6号及7号针头、腹腔穿刺针、洞巾、纱布、棉球、培养瓶、持针器、缝针、缝线等。
3.其它用物。无菌手套、30ml注射器消毒长橡皮管(70~80cm、酒精灯、火柴、腹带、皮尺、盛腹水容器、1%普鲁卡因10ml;另备无菌手术剪、刀。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向病人说明穿刺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以解除病人的顾虑,取得其合作.
2.将备好的用物携至床旁,用屏风遮挡病人,协助病人排空尿液,以免穿刺时误伤膀胱。
3.根据病情,安排适当的体位,如坐位或半卧位。协助病人解开上衣,松开腰带,暴露腹部,背部铺好腹带,腹下部系好橡皮布及治疗巾。
4.如大量放腹水,应在放液前测量体重、血压、脉博。盛腹水的容器放手适当位置。
5.穿刺部位。宜取脐与左髂前上棘联线的内2/3与外1/3交界处或取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左右旁开1~1.5cm.
6.打开穿刺包,协助医生常规消毒已选定的穿刺部位。术者戴口罩及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以1%普鲁卡因自皮肤至腹膜壁层行浸润麻醉。用穿刺针自局麻点刺入皮下,徐徐刺入腹腔后,先用注射器取少许腹水,留取标本作常规检查及培养。须放液时,在针栓部接上已消毒的橡皮管,引腹水入容器中。
7.大量放液速度不可过快,液量不宜过多,随着腹水的流出,将腹带自上而下逐渐束紧,以防腹内压骤降而发生虚脱或休克。如需注射药物时,将药液注入腹腔内。
8.腹腔穿刺放液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如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出汗、心悸、头晕、恶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放液,卧床休息,并予以输液等紧急措施。
9.穿刺完毕,拔出穿刺针后,局部碘酒、酒精消毒,覆盖无菌纱布,以胶布固定,测量腹围,束紧腹带,协助病人平卧。如果用切口穿刺放液。完毕后应协助医生缝合切口,再次消毒局部后用纱布覆盖切口,并用胶布固定,测量腹围,束紧腹带。
10.整理用物,并详细记录腥腹水量、性质、颜色,及时送检。
【注意事项】
1.严格招待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2.穿刺点应视病情及需要而定,急腹症时穿刺点最好选择在压痛点及肌紧张最明显的部位。
3.勿在腹部手术瘢痕部位或肠袢明显处穿刺,妊娠时应在距子宫外缘1cm处穿刺。
4.少量腹水进行诊断性穿刺时,穿刺前宜令病人先侧臣于拟穿刺侧3~5分钟。对腹水量多者,进行腹腔穿刺时,应先将其腹壁皮肤向下向外牵拉,然后穿刺,
拔针后可使皮肤针眼与腹肌针眼错开,以防腹水沿针眼外溢。
5.大量放腹水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血浆蛋白大量丢失,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予放液。初次放液不宜超过3000ml(如有腹水回输设备则不在此限)。血性腹水留取标本后应停止放液。
6.腹带不宜过紧,以免造成呼吸困难。
7.术后穿刺处如有腹水外溢,可用火棉胶涂抹,及时更换敷料,防止伤口感染。
8.大量放液者,应卧床休息8~12小时,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9.有粘连型结核性腹膜炎、卵巢肿瘤、包囊虫病、动脉瘤者应慎行或禁忌腹腔穿刺。
三十一、腰椎穿刺术
【目的】
1.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协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或出血性疾病。
2.测定颅内压力、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
3.作其它辅助检查,如气脑造影、脊髓空气造影、脑室脑池放射性核素扫描等。
4.对颅内出血、炎症或颅脑手术后,引流有刺激性脑脊液可关轻临床症状。
5.进行腰椎麻醉或鞘内注射药物治疗。
【用物准备】
1.常规消毒治疗盘1套.内有无菌镊子1把(浸泡在消毒液中)2.5%碘酒、70%碘酒、无菌棉签、敷罐1只(内盛纱布、棉球)胶布、弯盘1只、治疗巾及橡皮巾各1条、砂轮、止血钳、止血带。
2.无菌腰椎穿刺包。内有腰椎穿刺针、测压管及三通管、5ml注射器、7号针头、血管钳1把、洞巾、纱布、棉球、试管2个。
3.其它用物。无菌手套、2%普鲁卡因、弯盘、鞘内注射药物、酒精灯、火柴、按需要准备培养管1~2个。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向病人解释穿刺目的及注意事项,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取得配合,嘱排尿。
2.术前做普鲁卡因皮试,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前,以屏风遮挡
3.病人侧卧硬板床上,取去枕头,背部齐床沿,铺好橡皮巾、治疗巾,头向胸前弯曲,双手抱膝,双膝向腹部弯曲,腰背尽量向后弓起,使用使椎间隙增宽,有利穿刺。
4.穿刺时协助病人固定姿势,避免移动以防针头折断,儿童尤为重要。
5.穿刺部位一般取3~4腰椎间隙、两侧髂脊连线的脊棘线为第3腰椎间隙。
6.穿刺部位严格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铺洞巾,以2%普鲁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
7.术者持腰椎穿刺针(套上针芯),沿腰椎间隙垂直进针,推进4~6cm(儿童2~3cm)深度时,或感到阻力突然消失,表明针头已进入脊膜腔。拔出针芯,脑脊液自动流出,此时让病人全身放松,平静呼吸,双下肢和头部略伸展,接上压力管,可见液面缓缓上升,到一定平面后可见液平面随呼吸而波动,此读数为脑脊液压力;如压力明显增高,针芯则不能完全拔出,使脑脊液缓慢滴出,以防脑疝形成。
8.穿刺过程,注意观察病人意识、瞳孔、脉搏、呼吸的改变,若病情突变,应立即报告医生停止操作,并协助抢救。
9.需要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可作动力试验(亦称压颈试验)。即于测定初压后压迫病人一侧颈静脉10秒,进行观察判断。
A、若脑脊液压力于压颈后立即上升至原来水平1倍,解除压迫后,在20秒内迅速下降至原来水平,表明蛛网膜下腔无阻塞。
B、若脑脊液压力于压颈后不上升,表明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
C、若脑脊液压力于压颈后缓慢上升,解除压迫后又缓慢下降或不下降,表明蛛网膜下腔有不完全阻塞。
10.接取脑脊液3~5ml于无菌试管中送检。需作细菌培养,应将无菌试管口经过酒精火焰灭菌,接取脑脊液,然后管口及棉塞再通过酒精灯火焰灭菌后盖上棉塞。如需作鞘内注射时将药液缓慢注入。
11.术毕套入针芯,拔出腰椎穿刺针,针孔以碘酒消毒,覆盖无菌纱布,以胶布固定,1周内勿沾湿穿刺处。
12.清理床单及用物,记录脑脊液量、颜色、性质,将采集标本立即送化验。
【注意事项】
1.穿刺后使病人去枕平卧4~6小时,颅压高者平卧12~24小时,继续观察病人情况及有无头痛、恶心,腰痛等反应。
2.防止低压性头痛,主因穿刺针过粗或过早起床或脑脊液自穿刺孔处外漏所引起。病人站立时头痛加重,平卧后缓解,经1~3天可消失,长者可达7~0天。一旦发生,病人应平卧,多饮用盐水,或静脉点滴生理盐水500~1000ml,或加垂体后叶素,以促进脑脊液的分泌。
3.颅压增高者,不宜作腰椎穿刺,以避免脑脊液动力学的突然改变,使颅腔与脊髓腔之间的压力不平衡,导致脑疝形成。
4.穿刺部位有化脓感染,禁止穿刺,以免引起蛛网膜下腔感染。
5.鞘内注射药物,需放出等量脑脊液,药物要以生理盐水衡释,注射应极缓慢。
6.穿刺过程中如出现脑疝症状时(如瞳孔不等大、意识不清、呼吸异常),应立即停止放液,并向椎管内注入空气或生理盐水(10~12ml),静泳注射20%甘露醇250ml.
7.有躁动不安和不能合作者,可在镇静剂或基础麻醉下进行,需有专人辅助。